耳朵借我
煮了紅豆湯補血,一整天都不想離床太遠;論文寫到第三章,終於要進入另一個境界。為什麼中文文獻不僅少,僅有的一些,卻連翻譯都翻得不美?還總是挑軟柿子寫?我真的不曉得。
今天又再度意識到自己真的接了一份硬活在寫,但耳朵很愉快。因為前幾天意外發現馬世芳的節目──無論是以前的「音樂五四三」還是現在的「耳朵借我」,都好適合當寫作的背景音樂啊!略微的一心二用比較愉快,要是在這方面全心全意投入的話我可能一下子就疲乏了。
他聲音的特點對我而言不在於斯文而已,主要是他的聲音中帶有一種穩定的特質,像是木質調的香味、木質製品,溫潤耐用。雖然比他堅固的材質還有許多,但正是因為他仍然會受傷、會留下經歷過的痕跡,而顯得更人性、更可親。
最近深刻的體會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存在於過程、在每一個當下之中,你要喜歡自己選擇,不要讓自己困頓,過得太差,不然目光都在自己身上,就關心不到身邊的人事物了;人生就會這樣,錯過了。所有的標的,舉凡工作、金錢、婚姻、美食等,一切最終都會解消。
雖然職業與家庭,也很重要,但人力有限,有時候計畫就是趕不上變化。我常常以為自己知道自己要做甚麼,也常常以為自己不確定自己要做甚麼,這是完全不矛盾的現象,因為你其實不曉得自己的生活是在甚麼狀況之中,人的存在感跟價值感是源自甚麼?工作、生活到底是為了甚麼?當然更不曉得,未來是甚麼?所以重點是,你要把問題拆解開來,知道自己確定的是甚麼、在追尋的又是甚麼。例如:我確定自己的價值觀,但我不確定哪一份工作可以反映我的價值觀,就算我有個願望、有張藍圖,也不曉得有沒有機會可以實現他。然而,確立核心價值的話就有個大抵的方向感,機會運氣也會隨之而來(如果那確實是你的的話)。
這樣就夠了啊,剩下就是實際面得想辦法填飽肚子,然後跟正常值的不確定感共存,這也正是樂趣所在吧。
其實每一個人都一樣焦慮,也每一個人都一樣穩定,只是你選擇,今天,你要當哪一種人而已。也沒有哪一份職業或路徑,比較容易或比較高尚。主觀的人,對於關乎自己事都是主觀的,而處在這種生活狀態的人其實是盲目的,就算再平常的事於他眼中都可能成為他的議題;只有在你(因為付出)而忘記自己的時候,才能發現甚麼是真的客觀,才能自然而然地照著方向感,自在地生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