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音樂著作侵權案例介紹

以下內容原發表於「從Williams v. Bridgeport Music案探討美國音樂取樣判決標準」的課堂報告。
由於台灣似尚未見將美國於音樂著作爭議迄今(2017年1月)的判決脈絡作完整統整的資料,所以我將個人整理美國音樂著作侵權案例之部分分享如下,若有不當之處再告訴我囉。


p.s. 註腳很亂我知道 XD

---

三、美國音樂著作侵權案例介紹


判斷著作權是否因抄襲而構成侵權時,須滿足「接觸」和「實質近似」兩項要件,但前提是抄襲之「質」與「量」已達需接受法律制裁之程度,當認定構成抄襲時,則可判斷是否得援用「合理使用」進行抗辯。儘管美國法院曾為取樣行為建立一明確界線,即「除非取得授權,否則不取樣」,惟此標準尚未成為實務通說,總體而言取樣行為的司法判準仍然模糊。

目前美國司法實務對於音樂取樣雖已做成若干判決,但各判決所適用的法理未盡相同,在尚未形成共識的背景下,本組嘗試整理涉及音樂取樣的知名案例,從法院面對侵權案件時,於各審理階段所涉及之判斷標準及裁判結果逐一介紹,以梳理出承審法院於個案中,曾表示之法律見解,同時作為Williams v. Bridgeport Music一案評析基礎



音樂取樣的侵權判斷流程 (本研究自製)


(一)實質近似:Jarvis v. A&M Records [1] (1993)


本案爭點在於是否構成實質近似(Substantial Similarity)。由於音樂取樣本質上乃局部重製,故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是否近似,而在於被重製的部分是否足以被認定為侵權,因此須考量被重製的部分在質(qualitative)與量(quantitative)上的意義。於分析前者時,應探討被重製部分在原告作品中的重要性;於後者時,則應探討被重製之數量佔原著作之比例[2]

然近年來,法院對於音樂著作是否構成實質近似的測試方式不一,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主要標準,分述如下。

1.         第一種為一般觀察者測試 (ordinary observer test),即一般閱聽大眾(average lay observer)是否能認出原著作與後著作具實質近似。此為第二巡迴法院、第一巡迴法院、第三巡迴法院、第五巡迴法院與第七巡迴法院所採用[3]

2.         第二種為二階段測試法(extrinsic & intrinsic test),即於第一階段之外部測試(extrinsic test)時,若專家認為客觀比較兩著作在受著作權保護之元素上具有實質近似,則進入第二階段之內部測試(intrinsic test);此階段專家不得提出意見,而由普通具有理性之人(ordinary reasonable observer)的主觀角度,判斷著作中被認定為具近似性的部分,是否達實質近似的程度[4]。此為第九巡迴法院、第八巡迴法院與第十一巡迴法院所採用[5]。後第四巡迴法院又由此衍生以目標閱聽大眾(intended audience)之特定專業人士,取代普通具有理性之人的方式,針對較具有技術門檻之專業性著作進行判斷[6]

3.         至於其他法院則混用測試方式,第十一巡迴法院主要採用一般觀察者測試,偶有採用二階段測試法者;第十巡迴法院與第六巡迴法院則採取AFC測試法,即「抽離-過濾-比較(Abstraction-Filtration-Comparison)」三步測試。但在音樂侵權的案件上,亦有採取二階段測試法,或將AFC測試法作調整者[7]

值得注意的是,AFC測試法雖然被第十巡迴法院用於電腦程式的侵權判斷

,但將之用於音樂等藝術性創作上的妥適性仍不明確。又由於缺乏對於音樂著作的概念(idea)與表達(expression)的明確定義,有論者認為二階段測試法中的一般閱聽大眾恐無法確切知道如何適用實質近似於樂曲侵權上[8]

1.事實摘要


原告Boyd Jarvis1982年創作The Music’s Got Me一曲,擁有該音樂著作權,而錄音著作權則由發行商Prelude Records取得。原告認為被告在其歌曲錄音Get Dumb (Free Your Body)的過門(bridge)以及結尾,未經授權取樣原告歌曲中一段"ooh, move, free your body"的演唱以及一段反覆樂句(guitar riff)

2.被告抗辯


(1).取樣部分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2).只有在普通具有理性之人的標準下,兩首歌整體上聽起來是相似的,才成立侵權。

(3).依據著作侵權的定義,必須有足夠「量」的實質近似才算抄襲,其取樣為微量(de minimis)使用。

3.判決結果


地方法院不認同被告主張,先認定被取樣的部分具原創性,可受著作權法保護,被告取樣原告之錄音,將取樣之內容併入自己之錄音中,並自認未得到原告之授權,明顯構成非法重製。又根據David Nimmer教授提出的「部分完全近似」之觀點[9],本案取樣為「部分逐字相似」(fragmented literal similarity),且被告非經授權取樣的部分為原告作品當中的實質重要部分,同時亦為被告錄音著作的核心部份,從而構成侵權

(二)微量使用:Newton v. Diamond [10] (2003)


本案涉及微量使用(de minimis)原則在著作侵權上的運用。其包括兩個不同面向的涵義:一是以微不足道的方式侵犯著作權,而毋須接受法律制裁;二是作為實質近似原則於「量」上的最低要求。然而,這種量化的構成要素,如在質的評價上對於原作具重大意義,則可能無法以微量為抗辯[11]

1.事實摘要


James W. Newton是一個前衛爵士長笛演奏及作曲家,1978年創作樂曲Choir,於1981年演出並錄製後,以5000美金將錄音著作授權與ECM唱片公司,而他自己始終保有音樂著作權。1992年野獸男孩以1000美金,取得ECM唱片公司的授權,在他們的歌曲Pass the Mic中使用由Choir取樣的六秒三個音符(CD-flatC)作為背景音樂,不斷重覆約40次,James W. Newton因此控告野獸男孩及其合作公司侵害著作權。

2.被告抗辯


取樣的部分為微量(de minimis)使用。

3.判決結果


本案地方法院[12]認定被告取樣部分不具原創性,反而係被告以不同的表演技巧應用於該三音符上,才使得後著作產生原創性[13];又原著作就該三音符僅受錄音著作而不受音樂著作之保護,而被告已自ECM取得錄音之授權;縱使取樣部分受著作權保護,無論就質或量的認定上,取樣部分對原著作皆未達實質重要的程度,僅屬微量使用。

而第九巡迴法院僅判斷取樣部分是否符合微量使用。其認為重製須已達到實質近似的程度,且證明取樣的部分在原告的著作中屬於重要成分,該利用方成立著作權的侵害,同時指出微量使用不會構成侵權。而觀察Newton之作曲整體,法院認為取樣片段於原著作之質量方面並非重要,理由如下:

(1).就量的方面,六秒約占Choir四分半鐘錄音之2%

(2).就質的方面,該部分之作品並非比其他部分重要。

(3).普通具有理性之人不會從中辨識出有Newton之作曲[14]

法院係以該三音符就樂曲本身的音樂性、節奏性與和諧性作結構上的判斷,故雖有專家證人提出原告吹奏的長笛旋律具豐富的表演張力,在音色與速度上具有藝術性的呈現,法院之判斷範圍仍限縮於曲譜本身[15],從而被告之使用符合微量使用,不構成侵權。

(三)明確界線:Bridgeport Music, Inc. v. Dimension films[16] (2005)


本案涉及明確界線原則(bright-line rule)之判斷[17]。自1991年美國聯邦法院於前述第一宗有關數位取樣合法性的案件中,其以「汝不可偷盜」(Thou shalt not steal)為由判被告侵權開始;至2005年,法院態度仍傾向保守,並提出「除非取得授權,否則不取樣(Get a license or do not sample)」。有論者認為此原則阻絕微量原則適用之可能,將影響社會對音樂創作的態度;且明確性原則雖有助於提高司法效率,但不足以作為揚棄微量原則和論證是否實質近似之理由[18]

1.事實摘要


原告Bridgeport Music指控Dimension films未經其同意,將Get Off Your Ass and Jam一曲中,在無伴奏情形下利用三個電吉他以琶音演奏的和弦音,取樣利用於100 Miles and Runnin,並收錄在電影I Got the Hook Up的原聲帶,侵害其著作權。地方法院描述取樣部分為一組高亢、撲朔迷離的聲音,能捕捉聽眾的注意力並製造出聽眾的期待。該兩秒的分解和弦音出現在100 Miles and Runnin的五個地方,在430秒的樂曲中約佔40秒。

2.被告抗辯


取樣的部分為微量(de minimis)使用。

3.判決結果


地方法院[19]判定被告的取樣符合微量使用原則,而不構成侵權,然第六巡迴法院則認為音樂取樣不適用上開原則,而係應按明確界線原則判斷是否構成侵權,即除非取得授權,否則不取樣(Get a license or do not sample),如果未經許可不能盜用全部,亦不能盜用部分[20]。其又由美國聯邦著作權法114(b)之規定導出,錄音著作權人有排除取樣的權利,並強調該條隱含強而有力的保障,能夠阻卻微量重製的適用,亦即錄音著作權人之重製權、衍生著作權,僅限於原來的錄音本身,若他人獨立創作出相同之錄音作品,不構成重製權的侵害[21]。因此法院認為即使只有採樣一小部份,仍不能否定該片段的藝術價值,並提出明確性標準有益及合理的理由:(1)容易執行;(2)市場自會建立一套合理的授權機制;(3)取樣是一種物理性、有目的的截取,儘管取樣者所取之樣本再小,仍具價值[22],從而被告被認定構成侵權。

惟第六巡迴法院完全忽略了美國聯邦著作權法114(b)的立法意旨在於「限制」錄音權人之重製權;且於立法背景下(1971),數位取樣的技術尚未成熟,該規範並未考量數位取樣的型態,其實不宜以錄音著作重製之規範套用於數位取樣的重製。本案法院的判決形同「擴展」(expansion)了錄音著作權人之權利,因而有論者將之類比為「將小說的著作權人的著作權延伸至保護每一個他所使用的字母」[23]





[1] Jarvis v. A & M Records 827 F, Supp.282 (D.N.J. 1993).
[2] Ringgold v. Black Entm’t Television, Inc., 126 F.3d 70, 75 (2d Cir. 1997).
[3] Nicole K. Roodhuyzen, Do We Even Need a Test? A Reevaluation of Assessing Substantial Similarity in a Copyright Infringement Case, 15 J.L. & POL'Y 1375, 1385-1386 (2007).
[4] Id. at 1398-1400.
[5] Jason Palmer, “Blurred Lines" Means Changing Focus: Juries Composed of Musical Artists Should Decide Music Copyright Infringement Cases, Not Lay Juries , 18 Vand. J. Ent. & Tech. L. 907, 921 (2016).
[6] Id. at 1402-1405.
[7] Nicole K. Roodhuyzen, supra note 8, at 1407-1410.
[8] Jason Palmer, supra note 10, at 922.
[9] 著作間實質近似的情形有兩種:
整體性近似(comprehensive nonliteral similarity):指近似性之處並無特定的線條、段落、部分存在,而是著作整體基礎性的本質與結構間的近似;
部分逐字近似(fragmented literal similarity):指原被告間的創作有片段完全相同的部分存在,但實際上不需要一模一樣。
Melville B. Nimmer & David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13-29, 13-46 (1997).
[10] Newton v. Diamond, 349 F.3d 591 (9th Cir.2003).
[11] Id.
[12] Generally Newton, 204 F. Supp. 2d 1244 (C.D.C.A. 2002).
[13] Id. at 1252.
[14] Supra note 26, at 597.
[15] Peter Cuomo, Claiming Infringement Over Three Notes Is Not Preaching to The ‘Choir’: Newton v. Diamond and A Potential New Standard in Copyright Law, 10 B.U.J. SCI. & TECH. L. 1 (2004).
[16] Bridgeport Music, Inc. v. Dimension Films, 410 F.3d 792. (6thCir. 2005).
[17] 即以客觀標準,明確定義何種行為為法所不許,有助於提高法律可預見性,相對應概念則為「權衡原則」(balancing test)。
[18] Jennifer R. R. Muller, All Mixed Up: Bridgeport Music v. Dimension Films and De Minimis Digital Sampling, 81 Indiana Law Journal 435, 437-438 (2006).
[19] Bridgeport Music, Inc. v. Dimension Films, 230 F. Supp. 2d 830(M.D. Tenn. 2002), rev’d, 383 F.3d 390 (6thCir. 2004), aff’d on reh’g, 410 F.3d 792 (6 th Cir. 2005).
[20] Supra note 32.
[21] Jennifer R. R. Muller , supra note 34, at 448. [Section 114(b) further limits the rights in sound recordings by indicating that infringement can only occur by unauthorized: (1) reproduction by mechanical means; or (2) preparation of a derivative work, "in which the actual sounds fixed in the sound recording are rearranged, remixed, or otherwise altered in sequence or quality." Thus, there is no infringement of a sound recording copyright where someone independently creates a work that mimics the copyrighted work. The clear intent of Congress in this section is to limit the exclusive rights than are accorded to other copyright proprietors…]
[22] Supra note 32, at 801-805.
[23] Jennifer R. R. Muller , supra note 34, at 44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海飛颺獎學金的面試經驗